在醫療技術不斷革新的當下,多學科協同診療已成為攻克復雜病癥的關鍵鑰匙。青島心血管病醫院骨科另辟蹊徑,依托醫院心血管專科的雄厚實力,打破學科壁壘,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從同臺解決心臟與骨科雙重難題,到為老年患者定制階梯化治療方案,該院骨科用實際行動詮釋多學科聯合診療的優勢,為眾多患者開創了復雜病癥診療的新范式,也為醫療領域的跨學科協作提供實踐樣本。
專科聯合構建診療新優勢
作為依托心臟專科醫院建立的骨科,青島心血管病醫院骨科業務覆蓋關節外科、創傷外科、脊柱外科及運動醫學等多個領域。憑借醫院在山東半島地區強勁的心血管專業實力,骨科聯合心血管專業開展的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是一大優勢體現,打破學科壁壘,整合優勢資源,為多學科診療提供獨特的保障能力。
針對關節外科常見的老年患者群體,許多患者合并多種心腦血管基礎疾病,醫院心血管內科與骨科團隊,能夠從術前評估、術中監測到術后康復,提供全程保障,實現復雜合并癥的高效協同治療。通過多學科聯合,改變了以往單一科室“單打獨斗”的局面,讓診療方案更全面、更精準,顯著提升了復雜病癥的治療效果。
同臺手術破解治療難題
“先治心臟,骨科手術窗口稍縱即逝;先處理骨折,心臟隨時可能‘拉警報’!” 這道曾讓無數醫生頭疼的 “兩難選擇題”,在青島心血管病醫院變成了一場完美配合的 “生命接力賽”。
不久前,一位因意外摔倒的患者被緊急送來,冠狀動脈三支病變與股骨粗隆間骨折如同兩顆 “定時炸彈”。關鍵時刻,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迅速啟動。骨科團隊率先開展骨折內固定手術,心血管團隊則在手術臺旁嚴陣以待,時刻準備應對突發狀況。當骨科手術順利收官,心血管團隊無縫銜接,在同一間手術室、同一張手術床上,接力完成心臟手術。
一次麻醉、一次住院,兩個“大麻煩”一并解決。與傳統治療相比,這種創新模式不僅為患者節省了真金白銀和寶貴時間,更因術后患者能盡早下床活動,大大降低了肺炎、血栓等臥床并發癥的風險。多科室專家緊密配合,成功實現了“1+1>2”的治療效果。
在日常診療中,老年關節疾病、骨質疏松性骨折是骨科的“常客”。針對這些病癥,青島心血管病醫院精心設計了階梯化治療方案。以膝關節炎為例,從調整生活習慣、普通藥物外用治療,到關節腔注射,再逐步升級至保膝手術,直至必要時實施全膝關節置換,確保患者獲得最適宜、最經濟的治療方案。多學科聯合的診療模式,各科室專家從不同專業角度出發,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策略,讓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都能得到科學、合理的照護。
“鈣銀行” 與關節守護:骨科醫生的健康小貼士
青島心血管病醫院外科病區副主任、骨科副主任醫師王豐玉指出,膝關節健康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體重就像壓在膝關節上的重擔,體重越大,關節承受的壓力也越大。” 因此,他建議大家通過適當運動增加膝周圍肌肉力量,為膝關節撐起 “保護傘”。日常應盡量減少爬坡、爬樓梯、爬山等增加關節負擔的運動,多選擇游泳、騎自行車、適度慢跑等對膝關節友好的鍛煉方式。
談及骨骼健康,王豐玉以“鈣銀行”作比:“人體在30-35歲前,就像往銀行存錢,處于鈣積累階段,而過了這個年齡,便開始慢慢‘取錢’,鈣流失逐漸加快。” 因此,35歲后適當補鈣,對改善骨質疏松有積極作用。不過,男女鈣流失情況存在差異,男性流失速度相對緩慢,女性在更年期因雌激素水平變化,鈣流失會明顯加快,此時應及時就醫,尋求骨科、內分泌科專業醫生的指導,科學防治骨質疏松。
未來,青島心血管病醫院骨科將持續深化多學科協作,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為更多患者的健康筑牢防線,進一步發揮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在醫療救治中的巨大價值。文/顧青青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