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望岳談|“加減乘除”,山東讓技術長在產業里
6月27日,2024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揭曉。獲獎的290個項目(人選),折射出山東科技創新的新常態——讓技術“長”在產業里。
透過獲獎項目“加減乘除”的故事,可以看到山東科技創新之變。
加法:基礎科研“筑基攀峰”
全省科技大會上,山東大學教授劉建亞被授予2024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最高獎,成為兩位最高獎獲得者之一。
人們通常把數學譽為科學的皇后,而數論則是數學的皇冠。這門看似抽象的學科,為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及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和方法。
勇闖“無人區”,劉建亞一直堅守。他創造性地構建新的研究框架,將高階自守形式應用于素數分布,解決了素變數高次方程組可解性問題等根本性難題。
在劉建亞看來,人工智能深刻重塑世界的當下,要進一步加強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持,為孕育重大突破,不斷創造良好的氛圍、制度、條件,將為山東乃至中國在世界科技競爭中贏得主動,奠定最深厚的戰略基石。
加法是靜水深流的堅守。“長”在產業里的技術,就是基礎研究長期灌溉的結果。
2023年,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2386億元,增長9.4%、高于全國1個百分點。
高投入也獲得高產出。從獲得2024年度山東省科技獎的科技成果中可以看出,基礎研究原創性、引領性和顛覆性不斷增強,學科前沿交叉和應用導向性進一步凸顯。
51項自然獎成果中,21項呈現出明顯的學科交叉性,如新型二維材料與光電子學交叉、微技術和物理學交叉、生物學和智能計算技術交叉等。
減法:減負松綁,價值增效
“捕捉”二氧化碳,將它打造成一支石油增產的“奇兵”。這不是動畫片,也并非想象,在山東,這支名為CCUS的“奇兵”已成為現實。
什么是CCUS?簡單來說,就是一套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過程。這項神奇的技術,被用于驅油增產。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牽頭完成的“百萬噸二氧化碳捕集、管輸、驅油與封存(CCUS)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獲得2024年度山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示范工程,為我國“雙碳”戰略實施和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這也是山東在核心技術創新的關鍵賽道上,精準有力地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重大創新成果。到2037年,這一項目可增油300萬噸、封存二氧化碳超千萬噸,相當于植樹近9000萬棵。
作為全國煉化第一大省,山東如何做好減碳降耗這道減法題?
答案不是簡單的淘汰,而是以“降碳”換“增綠”、以“減量”促“增值”,重塑產業競爭力。昔日排向天空的廢氣,化作地層深處的“驅油工”,讓化石能源走向“負碳時代”。
“長”在產業里的綠色技術,將減法哲學演繹到極致。這背后離不開山東多年來不斷破除束縛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障礙。
作為全國科技獎勵改革唯一試點省、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六個試點地方之一、科技成果評價改革四個試點省之一,山東出臺了加快構建一流科技創新生態措施,圍繞政務、人才、產業、企業、金融、開放、研發、文化等8個生態系統發力,著力讓“創新無憂”成為科技強省建設的鮮明標識。
乘法:融合創新,效益“裂變”
一根絲線的威力,有多大?3年能“拉”出9億元凈利潤。
間位芳綸,是一種高性能纖維材料,是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安全防護、高溫過濾等領域的關鍵材料。但是,國內對這一材料曾經長期依賴進口,且生產效率低、能耗高。
在6月27日大會上,泰和新材牽頭完成的“高性能差別化間位芳綸制備與工程化關鍵技術”榮獲2024年度山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泰和新材憑借這項技術實現了間位芳綸纖維的產業化,建成國內首條500噸/年生產線,全球市場占有率達15%,位居世界第二。成果已全面應用于個體防護、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三年內新增銷售額32億元,新增利潤9億元。
一項核心技術的融合創新,能以幾何倍數實現效益“裂變”。讓關鍵核心技術“長”在產業里,乘法效應更加具象化。
2024年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中,85%的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由企業牽頭或參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全省重組的284家省重點實驗室,企業參與率從40.9%飆升至95%,創新根系深扎產業土壤。
乘法是化學反應般的聚變。關鍵是讓企業成為“鏈主”,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產業鏈競爭力,產學研全鏈條如齒輪般咬合轉動。
除法:產業鏈上求解“公約數”
在工業智能領域,行業發展面臨數據價值難以有效開發的問題,數據驅動生產控制和多層次數據防護體系亟待突破。
工業智能的數據價值如何開發利用?如何提升數據的可靠性、安全性及共享能力?要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產業鏈條的協同。
大會上,由山東省計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牽頭完成的“面向工業智能的高可靠高質量高安全數據價值開發利用關鍵技術”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構建了基于多模態數據的高可靠生產控制技術,開創了雙邊知識蒸餾的跨主體工業模型協作學習技術,攻克了工業互聯網入侵檢測及隱私保護技術。技術廣泛應用于智能制造、電力能源等領域,近兩年新增銷售額達38.92億元。
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正在山東開花結果。此次公布的2024年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反映高水平科技創新與產業化能力的特等獎和一等獎中,27項屬于標志性產業鏈成果,占比達到43%,涵蓋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集成電路、工業母機與行業裝備等18個戰略領域。
從這些成果中不難發現,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斗,而是產業鏈協同努力的結果。通過制度創新與要素重組,以“求最大公約數”的智慧破解分母難題,如此才能轉化為發展的“最優解”。
“加減乘除”也并非算術,而是一場高質量發展的變革哲學。
2024年,山東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53.32%,較上年增長1.97個百分點,超出“十四五”規劃目標3.3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科技創新引領下,全省產業高端化成效顯現。今年1-5月,山東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11.1%,高于規上工業3.3%。
(大眾新聞記者 王雅潔 修從濤 設計 董赫然)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