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鄰居節”:“睦鄰”的溫暖守望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
青島“鄰居節”簡史
●2004年4月,海倫路社區舉辦第一屆“鄰居節”。
●2005年,“鄰居節”的成功經驗在原四方區7個街道推廣。
●2016年,“鄰居節”被推向青島市10個區(市),當年便吸引了全市900余萬市民同步參與。
●2018年,青島市“鄰居節”經驗推向全國各地。
●2019年,“鄰居節”被正式寫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組織開展“永遠跟黨走”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提出要深化“我們的節日”活動,在城鄉社區舉辦“鄰居節”,推動形成良好風尚。
你認識你的鄰居嗎?在青島,這個問題正被一場持續了21年的全城行動“鄰居節”賦予溫暖而肯定的答案。
“百家宴”上,居民郭建勝端出秘制的紅燒肉熱情地招呼大家嘗嘗自己的手藝;華燈初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書法教室里,老師耐心地指導社區的孩子們寫字畫畫;晚上10點,即墨區“新都大媽”吳瑞芹接到鄰居丟失鑰匙的求助電話,立刻出門幫忙尋找……
這是青島再普通不過的一天,也是這座城市“鄰里一家”的生動畫面。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有“遠親不如近鄰”的典故。在鋼筋水泥構筑的現代都市里,“鄰里相見不相識”曾是許多人的無奈感嘆。而如今,在青島“鄰居節”的帶動下,“鄰居”一詞,正在重新鏈接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成為衡量城市文明溫度與居民幸福感最生動的標尺。
“鄰居節”,這一起源于單元樓棟的“節日”,經歷21年的變遷,已經成為獨具內涵的城市文化品牌,成為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的創新之舉、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的固本之計,也為全國提供了看得見、學得來、能推廣的“溫暖指南”。
從“居民樓院”走向“千家萬戶”
每年“鄰居節”,家住市北區的“90后”孫睿涵都會應邀參與到活動中。21年前,正是由她遞出了第一把“金鑰匙”,打開了無數人的“心門”。
2004年的春節,10歲的孫睿涵站在樓道里,有些泄氣。這天早些時候,她從姥姥張毓鈞那里接過一項特殊的“作業”——
“姥姥、姥爺年齡大了,腿腳不方便了,你代我們去給街坊鄰居拜個年吧。”
“我去誰家拜年?”
“你就從一樓開始,挨家挨戶拜吧。”
姥姥家的單元一層6戶,一共8層。孫睿涵從一樓開始敲門,起初還有幾戶相熟的鄰居熱情地招呼她進門。可48戶鄰居中,孫睿涵認識的也不過四五家,一些不認識的鄰居隔著防盜門警惕地說聲“謝謝”,或是大聲詢問“你是誰家的孩子”,更多的干脆不開門,準備好的拜年詞在心里練習了一遍又一遍,又被緊閉的大門擋在了外面。
“為什么這么多鄰居我們都互相不認識?”愛“較真”的孫睿涵對整個單元48戶居民進行了調查,發現竟有27戶居民素不相識、從不來往,占總數的56.2%;而關系親近的只有6戶,只占總數的12.5%。
“既然大家互相不認識,如果有個節日能讓大家聚在一起認識一下就好了。”在姥姥的啟發下,孫睿涵在原四方區少工委組織的“童眼看世界,關注身邊事”金點子征集活動中遞交了一份關于建立“鄰居節”的建議。
這份建議很快被轉交至孫睿涵居住的海倫路社區辦理。一個小姑娘的“敲門聲”就這樣被聽見,進而“敲開”了青島持續21載的鄰里守望之門。
2004年4月,海倫路社區舉辦第一屆“鄰居節”。2005年,“鄰居節”的成功經驗在原四方區7個街道推廣,最終于2016年被推向青島市10個區(市),當年便吸引了全市900余萬市民同步參與。
2018年,青島市“鄰居節”經驗推向全國各地。次年,“鄰居節”被正式寫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組織開展“永遠跟黨走”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提出要深化“我們的節日”活動,在城鄉社區舉辦“鄰居節”,推動形成良好風尚。
如今,這一生發于“居民樓院”的自發性活動,已經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提升社區凝聚力、推動文明新風尚的有力抓手。
將“鄰里情深”升華為“文明風尚”
從社區的方寸之地到城市的廣闊舞臺,青島“鄰居節”何以從一項社區活動躍升為享譽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響亮品牌?答案在于其精準切中了時代的脈搏,以地方實踐的創新力、民心所向的凝聚力與主流價值的傳播力共同奏響了一曲由“鄰里情”升華為“文明風”的精彩樂章。
多年來,青島各區(市)圍繞“鄰里學”“鄰里幫”“鄰里和”“鄰里樂”“鄰里頌”五個板塊,延伸出一系列精彩暖心的品牌活動,讓文明實踐聚木成林。
這是一次生活圈層的“重組”。在社區樓院,原本互不相識的居民自發組成樂隊、舞團、話劇團,一出出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小劇小戲接連上演;“百家宴”上,一道道出自社區居民之手的家常菜香氣四溢,大家共同舉杯,暢聊家長里短,一同分享生活中的瑣碎與歡喜。
這是一次鄰里互助的“守望”。以“鄰居節”為起點,“幫到家”“認對門”“愛心門鈴”等文明實踐活動品牌競相涌現,健康義診、義務理發等便民服務走進市民中間,以德為鄰、與鄰為善、互信互助的鄰里關系不斷深化。
這更是一次文明風尚的“引領”。“鄰里故事會”上,“深潛英雄”唐嘉陵,“全國助殘先進個人”宋桂華,懷揣46把鑰匙、化解鄰里糾紛3700多件的社區民警馬懷龍等先進典型代表走到“聚光燈下”,講述他們投身公益事業、立足平凡崗位作出不凡業績的點點滴滴。
21年時光流轉,青島“鄰居節”早已從一個社區居民自發組織的“節日”拓展到了社區協商共治、志愿服務、文化傳承、矛盾調解等更多維度,傳統“睦鄰”文化在這里被創造性轉化為面向未來共同書寫更溫暖、更文明時代答卷的堅實底氣。
從“互不相識”到“ 力同心”
“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鄰里文化,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撐。
“鄰居節”的生命力所在,不僅在于節日期間豐富多樣的活動,更在于通過這一活動,激活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探索出一條以文化認同促進社區認同、以鄰里互助賦能基層治理、以柔性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的善治之路,形成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城市文化建設的“后半篇文章”。
居住在同一環境下,難免有“勺子碰到鍋沿”的時候。這時,“鄰居節”就如同架起了一座橋梁,讓居民在開放的環境下表達訴求、強化溝通,同時也通過鄰里協商、熟人調解等方式將潛在的鄰里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成為推動社區乃至更大范圍的社會和諧穩定的“減震閥”。
21年來,不少社區將“鄰居節”作為傾聽居民心聲的抓手、收集群眾意見的平臺,在鄰里之間形成了“鄰里一家”的社區文化認同。而這種鄰里守望、互助共享的模式,也有效彌補了公共服務在社區“最后一米”的不足,增強了社區自我服務、自我調節的能力。
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主動參與到基層治理事務之中,成為鄰里互助的踐行者、社區共治的引領者、幸福家園的守護者、社區發展的推動者、公益慈善的傳播者,在鄰里間的互幫互助、交流交往中,“鄰居節”的外延和內涵正在不斷深化。
當城市高樓的單元門隔絕了物理的聲響,青島“鄰居節”卻在人們心中打開了一扇窗——它用21年的堅守證明,那些家家戶戶的笑語中,回蕩著這個城市最真實的依靠和溫暖,在奔涌向前的時代洪流中,成為這座城市最動人的幸福底色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