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寫論文也能拿學位? 山東首位用實踐成果獲得學位的研究生畢業
6月,又是一年畢業季。
近日,在山東大學一場持續2小時的答辯會上,沒有學位論文,取而代之的,是一份長達4.5萬字的研發報告和5分鐘的儀器設備設計展示視頻。
提交它們的,是國家工程碩博士專項學生、機械工程學院2022級碩士王茜——這份特殊但不乏創新性的答辯材料,佐以王茜流暢明晰的講述,讓有三位企業導師加入的答辯委員會紛紛投出贊同票。王茜因此成為山東首個以實踐成果畢業的碩士研究生。
她的成果是關于“非球面樹脂光學鏡片的精密膠合技術”的一套儀器設備,在實踐報告的醒目位置,歌爾股份有限公司給出的評價是“這一創新使單機成本降低超30%,UPH(單位小時產能)明顯提升。”7月,這家王茜已經實習兩年的企業,將成為她“雙向奔赴”的職業新起點。
實驗育人醞釀已久
《學位法》一錘定音
“對王茜的特色培養,從2022年入學時就開始了,這是一個全流程的育人模式,以實踐成果畢業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王茜的導師、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姚鵬,將自2022年推行“國家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標記為“改革故事的起點”。
山東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院長韓勃介紹,工程碩博士專項于2022年由中組部聯合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推出,采取工學交替培養模式,意在解決“產教脫節”問題。當年,山東大學入選首批試點高校,隨即出臺細則。
項目和細則已俱備,是否有合適的學生樂于投身一次實驗性的“冒險”?
“導師有名額,征詢我的意見,我當時就直接同意了。”王茜欣然成為專項的首批學生。
項目選題是工程碩博士培養的“首步棋”。王茜確認選題的方式被本次答辯委員會主席、青島理工大學教授李長河稱為“企業出題,學生答卷”。
基于與歌爾的溝通,王茜的選題很快聚焦為鏡片精密膠合技術方向。而這并非“臨時起意”,光學技術領跑全球的歌爾與主攻機械領域的姚鵬團隊,早已建立密切的交流。
姚鵬介紹,2021年,歌爾方來校交流時,雙方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大家很快發現能共同提煉出幾個課題來,這也成為王茜選題的素材庫。”
為精準回應歌爾的提問,課程該如何緊扣“解題”來設計與實施?
姚鵬細數,鏡片高精度膠合課題涉及光學、材料、機械等多學科,為王茜量身定制的課表需提供跨學科基礎教育;他還特意邀請歌爾專家協同授課。根據碩士“1+2”學制的安排,王茜第二、三年均需入企與業界導師點對點交流,每月還需向校企導師匯報進度。
王茜并非“獨自上場”。團隊逐漸形成“難題拆解-分段突破-協同推進”的共答模式,上下游的同學攻克各自環節的難題,為她提供關鍵助力。
在全流程“通關”準備下,仍有一個關鍵問題懸而未決——究竟如何最終呈現改革的“成果”?論文是穩妥選項,但似乎與這項具有改革意義的培養模式并不匹配。
《學位法》的修訂,帶來一錘定音的好消息。
2024年4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規定碩士、博士學位申請人可以通過學位論文答辯或者規定的實踐成果答辯申請學位。
“此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沒有先例,都是嘗試,所以我是論文和實踐成果兩手準備的。”王茜回想,直到《學位法》發布,實踐成果這個選項才真正確定下來。
王茜的答辯會上,有三位企業評審,分別來自歌爾及中國重汽。“企業既是出題人,也是閱卷人。”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萬熠說。
劍指“唯論文”取向
改革校準“指揮棒”
從全國來看,王茜式的“突破”迄今已有67例。據報道,我國首批工程碩博士專項畢業生中,已有67人以產品設計、方案設計、案例分析報告等實踐成果申請學位。
“如果專碩的評價體系和學碩沒有任何區別,可能就偏離了設立初衷。以往評獎評優時,寫論文也收益更大。而學生到企業去,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但沒有可以表征和體系認可的產出。”李長河認為,不能一味責怪學生缺乏動手和創新能力,根源在于過去“指揮棒”指向較模糊,改革須校準“指揮棒”。
那么,山東大學試圖校準“指揮棒”的嘗試,好處是什么?
“企業考慮更多效率、成本問題,對實用性要求很高。”姚鵬介紹,企業初始便有諸如精度必須控制在1微米內一類技術指標,王茜的成果需達到多項硬性要求;結項時,其提交的儀器裝置還需通過第三方驗證。他認為,這種實踐主導過程、實用主導評價的培養模式,對學生能力有顯著提升。
韓勃眼中,這一模式最顯見的優勢便是縮短了人才培養的鏈條,學生省去了從高校到適應企業的過渡期,培養周期更短,教育鏈和產業鏈融合得更緊密。
長期致力于推進產教融合的歌爾股份高級副總裁高曉光,是此次促成與姚鵬團隊合作的關鍵牽頭人。
“在這種培養模式中,校方和學生完成重要課題,為行業技術革新作出貢獻。對企業來說,則培養出急需的研發人才。希望未來能夠加大力度,繼續和高校開展人才聯合培養。”高曉光表示。
培養模式仍需完善
破解“破冰”后的推廣難題
打通產教融合“最后一公里”,還有多長的路要走?“破冰”之舉若想大規模推廣,仍需破解多個難題。
首先,在韓勃眼中,完善評價體系仍是重中之重——不應僅限于畢業環節,還需在日常評獎評優中,對實踐創新、突破、貢獻,構建起與論文評價體系同等梯度化的評價標準。
對實踐成果的評估亦需建立一致標準。王茜曾擔心自己的成果送外審后,企業評審若非對口領域,則可能無法正確評價成果的創新性、實用性。因此,她希望未來能更順暢對接外部評價機制,實現統一標準的銜接。
其次,多元成果的認定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難題。傳統學術論文的評價體系經過數十年發展已相對成熟,而實踐成果的多元化特征,使其標準化評價面臨特殊挑戰。
根據山東大學現有試行規定,用于申請學位的實踐成果細化為重大裝備、設計方案、技術標準等7種形式。
韓勃直言,“王茜此次提交的是一個設備和裝置報告,但這只是多元成果中的一種類型。這一類我們已經走通路徑了,但是其他類型能否走通?怎么讓它們走通?這是接下來要解決的課題。”
再者,質量把控與模式推廣還需同頻強化。韓勃強調,將這一模式批量推展至其他學科,并不意味著質量把控寬松化。相反,還需高校做好過程管理,建立過程性的考核機制,來確保實踐成果的水準不遜于學術論文。
從企業視角看,參與成本與意愿或成瓶頸。
李長河分析,“比如青島理工大學每年收1500個研究生,規定將來專業學位研究生需要達到70%的比例,也就是1000個專業學位的學生可能有入企的需求。相應地,企業對這些人才感興趣嗎?”
姚鵬也指出現實中的資源門檻:“王茜項目中搭建的儀器,僅基礎硬件成本就達三四十萬元。如果沒有科研經費支持、沒有企業或政府投入,這樣的成果難以實現。”正因如此,目前,這一模式還是以行業龍頭和重點高校的“雙強”聯手為主。
而作為行業領先的千億級企業,高曉光表示對歌爾來說,這筆“人才賬”很劃算,人才勢能是歌爾向前一步的必備儲能,但他同時也認可,“前置投入比較大,對中小企業來說,比較有壓力。”
“接下來,會通過復盤王茜的案例,來總結我們的理念、路徑,培養更多有作為的技術突破者。”盡管前路并非坦途,韓勃的語氣中依然充滿希望。(張瑞雪 許金星)
[來源:人民網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