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跨越分數線的成長!青島心理專家談高考后的心理重建與自我超越
高考結束后,考生們往往會經歷復雜的情緒波動,無論是考得好還是考得不理想,都需要合理的心理調適,以避免長期的情緒困擾,順利過渡到人生的下一階段。近日,青島市市立醫院臨床心理科專家為拿到成績后的考生提供心理指導。
考得好,如何避免考后高考空虛?專家介紹,許多成績理想的考生在短暫的喜悅后,可能會陷入一種目標缺失的狀態。長期以來,高考是他們的核心目標,而一旦這個目標達成,突然失去方向感,容易產生迷茫、焦慮。
他們遭遇的常見心理反應包括:空虛感,奮斗了這么多年,突然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么;壓力感,考上好大學后,萬一跟不上怎么辦;過度放松,報復性玩樂,導致作息紊亂,影響后續適應能力。
專家建議,成績理想的考生要建立新的短期目標。高考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他們可以利用假期提前了解大學專業,學習基礎技能(如編程、英語、寫作),或培養興趣愛好(如攝影、運動)。
與此同時,大家要積極調整心態,避免巔峰錯覺。有些考生認為高考成功等于人生成功,但大學是全新的競爭環境,需要持續努力。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理性看待成績,避免過度吹捧。
考生們還要提前適應獨立生活。大學需要更強的自我管理能力,考生可以嘗試自己制定學習/作息計劃,學習基本生活技能(如洗衣、理財),與學長學姐交流,了解大學生活。
考得不理想的考生要學會走出失敗陰影。對于成績未達預期的考生,可能會經歷挫敗、自責,甚至自我否定的情緒。如果不及時調整,可能會影響未來的學習動力和心理健康。
常見心理反應包括:自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逃避現實,不愿面對成績,拒絕討論未來規劃;悲觀預期,認為自己的人生已經完了。
專家的建議是允許情緒釋放,但避免沉淪。考生可以大哭、傾訴、寫日記,讓情緒自然流動,但不要長期陷入消極思維。研究表明,適度的情緒宣泄有助于心理恢復,但反復回想失敗(反芻思維)會加重抑郁。
考生要做好認知重構,高考不等于人生。高考僅是升學路徑之一,無法定義人生價值。所謂失利實為拐點,復讀逆襲、專科創業等案例比比皆是。人生是長跑,高考不過是其中一步,終點取決于你如何繼續奔跑。
如果成績不理想,仍有多種選擇:復讀,適合自律性強、有明確提升空間的學生;就讀專科或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在社會中同樣有競爭力;參加自考/成人教育,學歷可以通過其他途徑提升;考生還可以直接就業,后續進修,先積累社會經驗,再決定發展方向。
無論是考得好還是考得不好,以下方法都能幫助考生平穩度過高考后的心理適應期。首先是規律作息,保持運動。每天適度運動(如跑步、瑜伽)能促進內啡肽分泌,緩解焦慮。社交支持,避免孤立,考生要與朋友、家人多交流,分享感受,避免一個人胡思亂想,可以組織同學聚會、短途旅行,轉移注意力。考生還可以嘗試正念冥想。研究表明,正念練習(如深呼吸、冥想)能有效降低焦慮水平,每天花10分鐘靜坐,關注呼吸,有助于穩定情緒。
專家提醒,如果考生沉浸在高考后的負面情緒中長期無法自我調節,應及時到醫院向專業的心理醫生求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